为深入推进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工作走深走实,桶井乡紧扣“沿江党建联盟”品牌创建,落实“四联五共六示范”机制,聚焦支部建设、产业发展、生态保护等重点方面,加快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,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不断深化拓展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的内涵和外延,助推“千里乌江党旗红”党建联建品牌计划取得实效。
一是抓实制度建设强保障。实行党委负责人总体抓、班子成员重点抓、分管领导具体抓、支部书记一线抓的工作机制,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,围绕基层基础“强双基”,聚焦“一头一尾”,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,不断提升“排队抓尾、双整双创”工作质效。推行党委轮值负责制,由6个乡镇党委书记依次担任“轮值书记”,每两个月召开1次轮值工作例会,调度推进阶段目标及重点任务。二是抓实组织建设强基础。采取“阵地联用共享、活动联办共抓、保障联促共筹”的联建模式,围绕乌江流域生态环保要求,整合沿江乡镇信息资源,加强生态环保绿盾党支部阵地建设,联建支部结合自身优势和经验,积极为结对党支部提供经验、人力、物力、资金等方面支持,实现组织建设互促、党员干部互动、党建载体互用、结对帮扶互助的齐抓共管长效机制,有效增强创造力、凝聚力和战斗力,努力形成流域治理的强大合力。截至目前,沿江6个乡镇共同开展集中学习教育50余次、上党课20次、主题党日19次、警示教育6次,赴红色革命根据地枫香溪会址开展革命教育活动7次,党建指导员到村列席指导“三会一课”2次。三是抓实干部培养强队伍。结合桶井发展需要,择优推荐2名村级干部和后备力量到东莞、省内其他市州示范村和结对单位跟班学习、挂岗锻炼,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。发挥红村品牌化党支部牵头作用,依托桶井春晖乡愁文化苑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着力打造“沿江党建联盟能力提升课堂”,纵深推进党员干部能力提升行动,组织沿江6个乡镇优秀党支部书记、年轻干部开展培训2期,组建宣讲队伍开展党员教育培训3场57人次,深入推进村干部学历提升行动,7名沿江村干部学历实现全面提升。
一是强化品牌培育。立足5个乡镇特色农业产业,充分利用联建支部结对帮扶单位人才、资金、资源等优势,按照“优化结构、提升质量、资源共享、抱团发展”理念,沿江6个乡镇共同筛选出以脐橙、香柚、油茶、金丝皇菊和花椒5类主打品牌,以筛选出的5类产品持续打造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,同时将无品牌、无商标、无标准的“三无”传统农产品升级为品质过硬、特色突出、竞争力强的优质农产品,共同打品牌、走销量、闯市场,实现优势互补,产业共兴持续打造的。二是强化示范引领。结合强村富民行动“百村示范·千村达标”创建目标任务,依托党建联建机制在全乡建成“强村富民工坊”3个,通过“党组织+党支部+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联动模式,统筹各方政策资源,形成“强村带弱村、资源互补、乡村联动共营”的发展格局,带动50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,推动群众增收3000元、村集体增收300万元。三是强化资源共享。紧扣产业发展“八要素”,深入实施“村社合一”,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持续深化“村党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,围绕“一乡一特、一村一品”发展思路,抓住产业“牛鼻子”,结合各村资源优势以及气候、土壤、地形等特点,积极参与和举办产业发展交流会3次,现场观摩会3次,推动联盟成员“经常串门”“互走亲戚”同舟共济,增加互动频次,共享优势资源,推动创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实现共赢,打破曾经“拳打脚踢”发展乱象,整合各方资源,激活发展要素,为乡村振兴培育特色致富“增长值”。四是强化结对帮扶。以村(社区)党支部为主体,深入推进“村级点单·部企接单”双向认领模式,结对帮扶单位和联建党支部到村开展走访调研3次,联建党支部积极协调聘请和下派农技专家,实地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,邀请农业专家到试点村望牌村对红心柚产业进行技术指导10余次,并协调资金1.5万元,市农业农村局协调解决望牌村新建10亩枇杷基地和5亩香菇基地,整合各项资源共同推动望牌村113亩红心柚和60亩艳红桃管理经营提质增效。
一是聚焦智慧平台。积极探索“智慧+”新模式,依托在沿江村(社区)关键路口、渡口、码头、地质安全隐患点和产业基地等安装的监控预警设备,通过可视化的视频监控,组织6个沿江乡镇联合对境内乌江流域排污口、养殖场、非煤矿山、饮用水源点等开展排查整治5次,实现生态共治。二是聚焦责任落实。严格落实河长制,以河湖“清四乱”专项行动为抓手,依托沿江党建联盟,加强境内乌江流域保护,开展乡村两级河长巡河200余次,定期对乌江流域水面漂浮物进行集中清理打捞,动态保持乌江水清河净,综合研判机制召集沿江6个乡镇,统筹494.74公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,进一步把生态保护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、产业发展等相结合,有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大美乌江生机盎然。三是聚焦联合行动。坚持屏障共筑,整合联建单位政策、资金、项目,建立“一方鸣笛、五方响应、通力合作”快速响应机制,每季度联合开展1次禁渔禁捕、环境卫生及排污执法,形成流域事务共同参与、共同协商、共同管理的治理模式。目前,已累计开展联合巡查执法115次、检查船舶82艘,开展流域治理活动93次,组织沿江5村对乌江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,联合清理河道10次、巡河6次。组织沿江6个乡镇开展“保护乌江”万人签名活动、“最美乌江•我们在行动”环保摄影大赛等系列大型环保主题宣传活动2次,组织联建支部党员参与义务植树造林活动200余人次,发展经济林木1000余亩,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。